新华社经济随笔:东北,“南腔北调”话引才

题:新华社经济随笔:东北,“南腔北调”话引才

近日,记者到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采访,员工之间操着家乡话的交流让人印象深刻。既有豪放洒脱的湖南话,又有柔和婉转的江浙话,还有短促耿直的西北话……这家位于辽宁盘锦的高新技术企业,1800多名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超过70%来自外省。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东北不少地方一度饱受人才流失困扰,一些城市人才短缺,“缺人”和“不好招人”常被企业家挂在嘴边。如今,这样的抱怨逐渐减少,企业里的“南腔北调”正在增多。

过去一年,东北出现的“人才回流”现象令人瞩目。辽宁省新增两院院士6人,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名,同比增长77%;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名,同比增长20.8%。吉林省柔性引进院士14名,高校毕业生留本省13.3万人,留本省的比率创历史新高……企业员工的南腔北调、南来北往,无疑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

人才“孔雀向北飞”,表明黑土地的吸引力在增强。41岁的山东人邵晶,去年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博士出站后,不仅选择来到沈阳工作,还把爱人和孩子一起带来。

“不是‘一线城市’去不起,而是沈阳更有性价比。”在她看来,东北的房价和物价都不高,而且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丰富,社会福利也有保障,“给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减轻了不小压力。”

人才流向,彰显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2023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3%,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辽宁省GDP比上年增长5.3%,年度经济增速实现10年来首次跑赢全国。

在此基础上,2023年辽宁省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黑龙江省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均值实现有调查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春风池沼鱼儿戏”,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纷至沓来。

人才的选择,也折射地方未来的走势和潜力。去年,从日本归国后创办了高科技企业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其公司的半导体控温器件实现批量生产。谈起回归东北,他一口气列举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金属所、大连化物所等10多家“大院大所”,认为东北不仅科教资源丰富,而且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含金量”足,“人才是奔着希望来的,看中的就是这里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

人才“孔雀向北飞”凝聚了动能,振奋了人心。同时也要看到,东北人才回流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基础还不牢固。去年沈阳市吸引高校毕业生突破16万人,但相比杭州市新引进大学生近40万人,武汉市新引进30.6万人,还有不小差距。此外,东北各地一些高技能人才,依然面临着被外地企业高薪挖走的可能。

要将人才回流的态势保持住,还是要在发展中找答案。东北既要以真金白银的硬核投入让人才得到实惠,也要优化软性服务,以宜居宜业的优质环境让人才感到舒心。

集聚更多的“南腔北调”,东北各地还需抓住机遇,久久为功,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社会氛围,在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改革、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沃土,更好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同为MPV热门车型,江淮瑞风RF8对比腾势D9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